毛泽东
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吴国发 陈亮全
(2005年5月)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作用,用具体事实说明了毛泽东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关键词:毛泽东 开创者 奠基者 中国 现代化 社会主义
在英国由蒸汽机引起的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而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方面赶上当时世界上经济很发达的国家,就称为要“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近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无数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并且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强国。正是毛泽东使中国在世界崛起,成为国际局势中与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大国,使一百多年来志士仁人复兴中华民族的梦想成为现实。正是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毛泽东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宽广道路
中国的清朝封建制度被推翻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条道路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可以救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正如毛泽东所说:“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人都认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在什么时候开始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们的主张存在根本分歧。有的领导人认为:建国后应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搞社会主义;在农村,不应该在土改后就搞合作化,而主张先搞农业机械化,再搞合作化。毛泽东反对这种主张。他提出:应把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国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在农村,不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而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党中央的赞成毛泽东的主张。根据这种主张,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二,平稳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利用和改造。
第三,顺利地实现了对个体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没有像苏联那样发生大幅度减产,而是增产。
毛泽东原先打算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完成总路线所规定的“一化三改”的任务。实践的结果,只用了三年多一点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到1956年,我国便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3—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跨越了完整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创举。
(二)提出四个现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制定了总体目标
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现代化的目标也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标准。
在20世纪上半期,人们普遍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或主要是工业化;把现代化的过程理解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在那时,这种理解抓住了最主要之点,因为那时工业化不仅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且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也主要是从工业化角度来理解现代化的含义。他在《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所强调的也是工业化,即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他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视为主体也反映了这种看法。
从1954年起,毛泽东认识到,现代化比工业化有更广的内容,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它主要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以后,党的文件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也都采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提法。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高举起的旗帜“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来历。这就是说,是毛泽东最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在此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相对稳定下来了,并把它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经济建设上的奋斗目标。
1964年9月,毛泽东对周恩来在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稿作了修改,他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就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现代化?毛泽东认为,实现现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赶上以至超过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设想:基本实现工业化,只是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打下一个基础,时间大概是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用50—75年的时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争取赶上或超过美国。经过1958年大跃进的教训,到1962年,他又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以上讲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四个现代化“,实质上都是指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但它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毛泽东在设计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同时,还同时设计了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总体蓝图。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思想十分丰富,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三)探索研究创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后,经济建设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毛泽东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办法。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毛泽东历来反对教条主义。他不满足于照抄照搬苏联的办法。1956年,他在把自己工作的重心移到领导经济建设上后,决心打破苏联的框框,走自己的路,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五次大探索。1956—1957年,毛泽东进行了第一次探索,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成果。1958年—1960年,他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搞大跃进运动,但是犯了急性病,遭受了挫折。1963年—1965年,他进行第三次探索,在农村和工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1966年—1969年,他进行第四次探索,发动文化大革命,进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演习”,造成了全国范围的政治动乱和经济混乱。1970年—1973年,毛泽东进行了第五次探索,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了成效,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系统的思想和理论,制定了一整套路线和方针。他提出的理论、路线和方针在毛泽东时代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中做具体论述。
(四)总揽经济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导师,并不具体领导经济建设事务,而是制定经济建设的总路线和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做出决策,把握经济建设的方向。如果把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的领导集体看成一个大公司的领导团队,则毛泽东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陈云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毛泽东依靠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具体领导、处理经济建设事务。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从经济建设的成就来看,毛泽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
在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农业机械、工业成套设备、高精尖(高级、精密、尖端)仪器到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等都能制造的工业大国。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按照上世纪关于工业化国家的定义,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就是工业化国家,在毛泽东逝世前的1975年,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了。
我们来看看工业增长的速度:中国从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多;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的七十年代后期,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1.2%。在毛泽东的晚年,即从1966年至1976年,尽管前三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对经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十年工业生产仍继续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时代的几个重要工业行业发展的具体数字。从1952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24年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后者是前者的22.7倍;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后者是前者的9.3倍;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后者是前者的21.7倍;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后者是前者的4.6倍;电力从70亿度增长到了2560亿度,后者是前者的36.6倍;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万吨;化肥产量从4万吨上升到了869万吨,后者是前者的217.2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世界五个核强国之一,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爆炸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第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
而且,这些建设成就是在严厉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伴随着实行城市职工公费医疗、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大量投入,以及长期不断支援世界革命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实现了灭毒绝娼、道不失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消灭了血吸虫、麻风、天花、鼠疫、霍乱,人民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完成大量农田改造、大规模兴修水利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普遍的社会福利、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取得的。其间中国还打赢了多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小规模的中苏边境珍宝岛战争。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现在有不少想否定毛泽东时代的人断言:毛泽东时代经济停滞不前,而毛泽东逝世后经济高速发展。上面的事实已经说明,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很快。下面的综合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毛泽东逝世前的1975年,中国经济总产值是美国的大约十分之一;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总产值是美国的大约九分之一。因此,中国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仅比美国稍微高一点,而远远低于毛泽东时代的速度。在1975年,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经济总产值(GDP)在世界排名为第六位。而在200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为1.4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9%,在世界的排名为第七位。排名在中国前面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2004年,中国GDP在世界仍然排名第七位。中国现在经济在世界的排名比毛泽东时代还倒退了一位!
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毛泽东时代的速度也比毛泽东逝世后29年的速度快得多。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英国用了四年多,法国用了八年半,苏联用了五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多。建国50周年(在1999年)公布的中国50年10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全部是毛泽东时代取得的!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给毛泽东时代做了这样的评价:“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正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后来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原载人民网“吴国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u/wuguofa